2021年8月1日至2日,“中国新闻史学会健康传播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健康传播学术创新论坛”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举行。大会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办。会议积极响应疫情防控要求,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健康传播领域的专家学者与高校学子一百余人,共商中国健康传播大计。

“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教授为中国新闻史学会健康传播专业委员会成立和健康传播学术创新论坛召开专门发来贺电,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孟建教授代为宣读贺电。

张伯礼院士在贺电中表达了对健康传播专业委员会成立和健康传播学术创新论坛的热烈祝贺,并传达了他对中国健康传播研究征程的美好祝愿。他同时指出“维护人民健康已经成为当今重要国策”。结合近期德尔塔引发的国内疫情的新一轮反弹,他指出“公民的健康素养亟待提升,后疫情时代加强健康传播尤为重要!健康传播专委会的组建,对于开展健康教育、健康行动、学术研究与健康教育指导恰逢其时,具有重要意义。”张伯礼院士还表示,中医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健康传播中具有本土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中医药界专家、学者也把积极推进中医健康文化的传播作为自己的使命,与专委会其他同仁一道,发挥各自优势,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目标、切实维护百姓健康生活做出贡献。”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孟建教授宣读张伯礼院士贺电

在成立大会上,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王润泽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张涛甫教授、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孟建教授分别为大会致辞。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助理张殿元教授主持了会议。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王润泽教授致辞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王润泽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中国新闻史学会健康传播专业委员会是按照学会章程经过三轮严格甄选创设的。该分会的成立,说明健康传播在新闻传播学科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学术内涵不断丰富,也说明有更多的专家学者从事该领域研究,研究力量不断充实壮大。王润泽会长指出,随着新冠疫情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健康传播在中国新闻传播学科中的重要性格外凸显,希望健康传播能够成为新闻传播学科转型的典型样本,为学科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张涛甫教授致辞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张涛甫教授指出,在新冠疫情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健康传播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愈显突出,问题催动研究,健康传播研究面临空前的挑战,智能时代的疫情传播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不确定性空前积聚,深度改写了传统传播研究的范式和逻辑。中国传播学者身处新时代传播现场,面临多重传播场域叠加,健康传播更是如此,疫情常态化语境下的健康传播问题,不确定聚集背后的关系逻辑和传播机理,有很多幽深的问题待解,更有很多实践课题逼迫我们解决。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新闻传播教育机构,在健康传播研究方面积累了较好的基础,在跨学科合作研究、国际合作研究以及与实践密切互动方面均有不俗的积累,感谢中国新闻史学会对复旦新闻学院健康传播研究的鼎力指导和支持,并让我们为中国健康传播研究共同体作一些服务工作,我们一定倾力而为,汇集学界智慧和业界资源,把健康传播专业委员会建设好,服务好。我相信,在中国新闻史学会的战略布局和精心指导下,在与会各位健康传播学者的支持下,在孙少晶教授带领团队的努力下,健康传播专委会一定能够在提升学科站位、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工作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中国特色传播学理论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孟建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专委会的成立在新冠疫情反弹的今天更具特殊意义。他指出,新时期的健康传播需要立足新闻传播学,会同医学等诸多学科,更加深入地研究健康传播的主体和客体,并对各类传播行为进行效果评估。他回顾了研究所成立八年来取得的诸多成绩并表示,研究所将与中国新闻史学会健康传播专业委员会紧密携手,为“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贡献力量。

随后,大会公布了中国新闻史学会健康传播专业委员会会长、副会长、第一届理事、常务理事以及秘书处名单。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孙少晶教授担任会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许静教授任副会长,全国三十多所高校的健康传播专业学者担任理事、常务理事,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王帆研究员任秘书长,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陈静茜副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汤筠冰副教授任副秘书长。

成立大会后召开了“健康传播学术创新论坛”。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所长傅华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孙少晶教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许静教授结合各自的研究方向作了主旨发言。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汤筠冰副教授主持论坛。

傅华教授做主旨发言

傅华教授带来的《后疫情环境下健康传播的特点与未来》的主旨发言,分析了2020年早期新冠疫情和当前疫情下的健康传播现象与特点。他指出公共卫生的责任是要促进和保障全体人群健康,在整个体系中,媒体和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疫情环境下的健康传播要有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开展专项健康传播活动,统一标尺进行科普宣传;要紧随疫情发展趋势,开展高效健康科普;要充分发挥现有疾控、健教人员的健康传播渠道和动力,并将他们作为健康传播的同盟者。除此之外,在疫情环境中,也要一手抓传染病防控,一手抓慢性病预防。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孙少晶教授做主旨发言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孙少晶教授在《基于中国语境的健康传播经验研究与理论创新》的主旨发言中,剖析了健康传播的本质,基于中国语境,提出健康传播经验数据的积累和本土理论创新。孙少晶教授首先指出健康传播的成立是适应国家需求,他还特别强调了健康传播不止“如何传播”,一个人知识和信息的结构会影响其生活方式,因此,更不能忽视的是“提升个体倾听能力”,从而让公众真正能有效获取信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还指出,全媒体时代的来临对健康传播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要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另一方面要求学者将科研与实践相结合,中国的健康传播一定要聚焦中国的现实问题。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许静教授做主旨发言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许静教授在《中国健康传播人才培养的新理念与新探索》中,结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健康传播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介绍了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和新探索。她认为健康传播学科的人才培养定位,首先要有战略性。不仅要强化培养学生的健康素养和媒介素养,还要兼具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注重培养综合性高素质人才。此外,她指出健康传播需要回应社会重大议题,要把传播视作形塑社会的工具。同时,培养健康传播人才需要依托综合性大学,要重视人才培养中的实习实践部分。最重要的是,健康传播的人才培养要以学生成长为核心。健康传播不仅是科研和教学,更是行动。

图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张迪教授(左)、中国传媒大学科学研究处张国涛研究员(中)在线下参与论坛

健康传播学术创新论坛的第二部分是“健康传播研究与实践圆桌论坛”。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中国传媒大学科学研究处张国涛研究员、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聂静虹教授、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邱红峰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张迪教授和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吴世文副教授参与了圆桌讨论,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陈静茜副教授主持了论坛。

论坛围绕“‘健康传播’的定义”、“中国健康传播研究应该关注的重要议题”以及“现阶段中国健康传播研究者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几个问题展开讨论与碰撞。在第一个话题讨论中,六位圆桌专家分别给出了自己对“健康传播”定义的看法,针对“健康传播”如何在廓清边界的同时,实现与其他学科的连通、人本主义的回归和启蒙公众开展健康运动等方面发表了意见。在第二个话题中,与谈专家提出了中国本土的健康传播研究议题,例如:应该关注不同群体的健康信息接触与媒介形态研究、开展本土化的中国健康传播研究和实践,关注疾病预防和干预,关照社区建设和社会结构、关注以性别差异为切入点的健康传播研究、关注农村和边缘群体的健康行为研究及健康相关的本土文化研究等。最后各位与谈专家也分享了自己研究成果中的亮点。

本次成立大会前后,还分别召开了理事会议预备会议、理事会议及常务理事会议。会议根据中国新闻史学会的章程,公布了理事和常务理事甄选过程,并对健康传播专业委员会的章程草案等进行了意见征询。此外,各理事会成员单位还介绍了各自院校的健康传播学科建设情况。

本次大会搭建了中国健康传播学科交流的平台,进一步凝聚了共识,也明确了学术共同体未来的发展目标。下一步,健康传播专委会将在中国新闻史学会的指导下,立足“健康中国”战略,回应时代、社会和疫情的挑战,推动中国健康传播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