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城进入“博鳌时间”:海内外医养健康名企齐聚青岛,5G医疗、物联网医疗等是亮点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郭怡琳 于娜 青岛报道

6月1日下午,博鳌亚洲论坛第二届全球健康博览会在青岛开幕。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李保东在开幕式上表示,“全球健康博览会是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政府部门和企业界搭建一个平台,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向全球推介先进的政策理念、前沿的科技创新以及最新的产品成果,助力政策制订者与企业界的交流,推动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山东省副省长孙继业认为,全球健康博览会在疫情反复的特殊背景下召开,却聚集了海内外和山东省医养健康领域的知名企业,汇聚了当今最先进的医养健康产品,搭建起互学互鉴的良好平台,必将有力促进医养健康产业更好发展,也将为深化国际抗疫合作贡献力量。山东省将加强服务保障,确保博览会办得成功、圆满、安全。

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医养健康产业发展,将其作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和五大新兴产业之一,予以重点扶持。在全省“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医疗、养老、休闲、体育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推进健康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

《华夏时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展会上,5G医疗、物联网医疗、智能机器人医疗等是亮点,引人关注。在山东威高展区,手术机器人研发工程师李晓阳告诉本报记者,屏幕上显示的画面是牛海涛院长操作“妙手S”手术机器人。2020年,牛教授操作威高“妙手S”手术机器人为远在3000公里外的贵州71岁男性晚期膀胱癌患者成功切除恶性肿瘤,挽回患者生命。

物联网医疗等亮点纷呈

本次博览会由山东之星馆和全球健康馆两部分组成。全球健康馆设在中铁青岛世界博览城,包含医药创新科技成果展区,中医智慧体验区、智能机器人体验区等多个功能区域,着力打造具有顶级影响力的国际健康成果展示平台。而山东之星馆是青岛高端医养健康、医疗装备等康养产业的发展成就汇报。

走进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海尔大健康展区。作为海尔集团孵化的大健康生态品牌,盈康一生携海尔生物、盈康生命、海尔国际细胞库、盈康优生、医疗平台等版块首次整体亮相,展示物联网医疗发展和大健康生态前沿动态。

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广生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盈康一生聚焦于生物安全和生命安全两大领域,致力于满足.用户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需求,海尔就是要在基于物联网、医疗生态实现医疗资源的公平普及性。”

随后记者来到了国药蓝色医谷项目基地展区。该基地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东山村,此次展示的产品主要有国健呈诺生命科学机器人技术平台和国健呈诺自动化液氮储存系统。国药蓝色医谷致力于打造集医疗产业、科创研发、健康管理、医疗企业总部办公、全龄康养、综合服务为一体的产城融合新城。

华熙生物展区清雅透亮,闹中取静,记者被展区风格吸引驻足,更被其讨好女性的产品格外好奇。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知名的生物科技公司和生物活性材料公司,依托生物发酵技术平台及产业化优势,开发出以透明质酸为核心的一系列生物活性物(BIOACTIVE)医美产品。

随着5G时代到来,科技可以更好地服务民生。借助5G技术,医生不仅能远程操控机器人,为千里之外的患者做手术,还能在非医院场所进行手术。近年来,威高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开展医企合作,利用5G技术,实施远程手术。

据介绍,山东之星馆展览面积为1万平米,包括海尔盈康一生、国药蓝色医谷、威高集团、华熙生物、华通联合通航等在内的近百家医疗、卫生、康养企业和机构参展,不仅展示抗疫相关产品技术、高端生物医药、高端医疗装备、康复养老技术装备等内容,还将展示物联网医疗、精准医疗、生物安全、远程医疗、应急救援、健康管理等新技术理念和装备。

医养健康产业是朝阳产业、未来产业

医养健康产业是朝阳产业、未来产业,既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又是新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

疫情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巨大,再次反映了人类与自然、健康与经济社会、应对危机与多边合作之间的密切关系。疫情之下,全社会更加关注公共卫生和健康,相关产业发展非常迅猛。

近年来,青岛一直高度重视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先后出台加快促进健康服务业、医养结合产业和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引导和鼓励全球资本进入大健康相关领域,在外部环境、内部动力,和市场空间上最大限度地为产业未来的发展和合作提供便利。

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主席陈冯富珍女士呼吁,“世界各国和地区有效利用好当前大健康产业新的发展机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重视产业引领,积极推动大健康事业发展,为打造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推动人类健康福祉及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驻华高级顾问、北京办公室负责人海博表示,在疫苗推广不均衡和疫情的新变种出现的情况下,很多国家的卫生系统资源极其紧张,要加快推进UHC(全民健康覆盖)工作,同时需要更多的投资于预防疾病和增强人口的抵御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卫生系统特别是初级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