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珙县坚持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按照国家级农业蚕桑标准化示范区、省级农业蚕桑科技园区、省蚕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和承接国家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建设战略部署,坚持以蚕桑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为主线,以蚕桑资源多元开发为突破,把蚕桑基地建设融入国家生态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促进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7年,全县桑园总面积达到17.2万亩、全年发放蚕种16.61万张,比2016年增发蚕种4100张;生产鲜茧7223吨,比2016年增产391吨;发放农村茧款3.44亿元,比2016年增加8710万元;鲜茧收购价格平均达到每公斤47.57元,比2016年平均价格增加10.03元;平均单产43.5公斤,比2016年增加1.2公斤;各类桑枝食用菌种植规模达350万袋,产桑枝食用菌200万公斤。全年蚕业生产促进了全县从事蚕业发展的贫困户和蚕农户均增收4800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收260元。蚕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综合产值达10.35亿元。珙县现代蚕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坚持高位统筹、科学布局,着力夯实规模化蚕业发展新基础
一是高位统筹推进,逗硬督查考核。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为第一副组长,县四大家联系领导为副组长的现代蚕业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和县领导挂帅的珙县蚕业产业化发展指挥部,办公室设置在县政府办,各乡镇建立相应组织机构,通过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统筹指导和督查蚕桑生产工作。同时,蚕桑产业发展纳入县委县政府目标考核,签订责任书,做到有布置、有督查、有考核。
二是高标规划打造,构建基地集群。编制《珙县现代蚕业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围绕建设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蚕桑)融合发展示范园区为重点,高点谋划,按照珙县现代蚕业“2233”发展思路,着力实施“一片一线”建设,强力推动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循环蚕桑产业带建设,桑枝食用菌产业园和蚕业融合发展。高标准规划打造产业基地达17.2万亩,形成了一大批“千(百)万元村”生产基地集群。2017年,全县有100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桑园基地产业村达162个,蚕桑综合产值10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15个,其中:200万元以上村58个、500万元以上村15个、1000万元以上村4个,涌现出一批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的家庭农场,如沐滩镇中山村的熊兴信,桑园基地面积150亩,桑园林项种植竹荪120亩,2017年桑蚕产业综合产值达到510.42万元;巡场镇芙蓉村李宗池,从2014年起流转芙蓉村土地,栽植一步成园桑120亩、优质葡萄40亩、李子、蓝莓5亩,同时在桑园地放养土鸡、饲养纯粮黑猪等家禽家畜,2017年实现桑蚕产业综合产值169万元。预计到2020年全县规模化集约化蚕桑基地面积达20万亩,建成蚕业综合发展强县。
三是高额资金投入,强化要素保障。创新“六个一点”投入机制,每年蚕桑产业投入不低于2000万元,加大蚕桑基地、养蚕设施、农业机械等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整合涉农资金1.3亿,新建蚕桑专业村水泥路245公里、硬化桑田作业道路310公里、新建整治沟渠116公里、新建集中工厂化蚕房6500平方米、新建标准化蚕房6.8万平方米,全县集中工厂化养蚕厂房达5万平方米、标准化养蚕大棚1.5万间。
二、坚持市场引领、主体培育,着力创建蚕业利益链接新模式
一是突出“龙头带动”,创新组织模式。珙县智溢茧丝绸有限公司自2004年入驻以来,已累计投入1.4亿元用于珙县蚕桑产业发展。依托智溢公司资金、技术、理念和管理优势,加强对蚕桑发展全过程服务,企业与蚕农结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同时,于2007年成立“珙县富民蚕业专业联合总社”,14个蚕业乡镇组建140个分社,覆盖全县栽桑养蚕村社和蚕农,形成“公司+专合社+基地”的发展管理组织模式和“公司+共育户+蚕农”的技术服务模式。龙头企业对生产和市场的有效对接,培育了一大批职业化蚕农和蚕桑家庭农场,全县年收入3万元以上的专业化蚕农8000多户、5万元以上的职业化蚕农2000多户、10万元以上的蚕桑家庭农场550户、100万元以上蚕桑家庭农场3户。
二是突出“产购一体”,创新经营模式。面对蚕业市场放开的新形势,珙县坚持“两手抓”,积极探索创新经营模式,由市场管价格、由政府管秩序,构建了规范有序的蚕业发展秩序。按照谁发展、谁投资、谁收购、谁受益”原则,支持龙头企业、蚕业专业合作社走“拥有蚕桑基地、提供优质服务、推广蚕业科技、保护价收购”的一条龙发展道路。
三是突出“返租倒包”,创新收益模式。从2017年起,由富民蚕业专合社与蚕农签订《桑园租赁合同》和《桑园承包经营合同》,由公司(专合社)向蚕农支付每亩200元/年的租赁费,又将桑园零租赁费返租倒包给蚕农经营,并确定协议蚕农蚕茧收购最低保护价,蚕农签订合同比例达98.04%。既增加了蚕农桑园土地收入,又加强了生产技术和蚕茧销售服务,更密切了企业与蚕农的利益和感情联系,有效维护蚕业健康稳定发展。
四是突出“脱贫奔康”,创新扶贫模式。依托县智溢丝绸公司及140个分社,对1090户养蚕贫困户实行结对帮扶,通过桑园流转、大户带贫困户、科技示范户带贫困户的方式精准指导,植桑养蚕已成为脱贫奔康的特色支撑。到2017年底,全县贫困户现有桑园面积1.28万亩,贫困户养蚕1.76万盒,户均7.8盒,户均生产鲜茧335.4公斤,户均售茧收入15093元,人均茧款收入4312元。2016、2017年验收脱贫摘帽的29个贫困村有18个以植桑养蚕和蚕业综合发展为支撑产业。蚕桑产业的造血扶贫功能不断彰显,进一步激发了贫困户脱贫奔康的内生动力。
三、坚持科技兴蚕、三产融合,着力构建蚕业集约化经营新业态
一是科技化运作助推“质”“量”提升。坚持科技引领蚕业供给侧改革,以珙县智溢茧丝绸有限公司为载体,推广普及蚕业新品种、新技术。着力小蚕共育、纸板方格自动化上蔟、移动、悬挂式升降蚕台、多批次滚动养蚕、机修机剪、桑叶运输机械化等省力化、科技化的养蚕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促进我县蚕茧质量大幅度提高,能剿5A以上高品位丝的优质茧比例由2005年的20%提高到现在的85%以上。珙县“僰人”牌蚕茧在市场相对饱和的情况下仍供不应求。同时,通过全面实行更加公平的仪评售茧,进一步引导蚕农更加重视养蚕质量。
二是生态化种养助推效益提高。积极引进推广桑枝种植食用菌技术“变废为宝”,以“统一制作菌袋、分户种植管理、重点技术指导、产品统一回收”模式,全县成立3个桑植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建立集中制袋点35个,累计生产桑枝香菇500万袋,实现产值5000万元;全面推进桑园套种“黑五类”(紫红薯、黑花生、黑玉米、黑土豆、黑豆)和蔬菜,提高土地复种指数;推行桑园养殖土鸡、黑猪等,有效提高桑园单位效益,形成了立体高效的循环经济模式,使蚕桑“万亩亿元”农业产业成为现实。
三是景观化打造助推产村相融。重点打造了底洞、珙泉、曹营等“绿色观光、蚕桑文化旅游”农家乐产业带;孝儿镇“蚕业科技及桑蚕加工体验、垂钓休闲、生态养生”现代蚕业“万亩亿元”产业示范区;仁义恒远食用菌专合社“制袋流程、生长观摩、采摘加工、无公害检测、电子商务体验”等项目。蚕业“银珠新村”“幸福美丽新村”田园综合体不断涌现,蚕区产村相融的格局已初步形成,蚕业综合效益不断提升。